站内
  • 站内

当前位置:

眉山新闻网

>

新闻

>

微信精选

【文化艺术】刘茂林:坚守传统木刻技艺

新闻来源:      

更新时间:2016-09-04 10:53:27      

责任编辑:


  
 
刘茂林。
 
  眉山网记者 肖倩 文/图
 
  刘茂林今年56岁,作为刘氏匾联木刻技艺的传承人,刘茂林已有近50年的匾联木刻经验。刘茂林的技艺继承自祖父刘天缘。如今,他又将这门传统技艺传给了自己儿子刘文豪。作为一个地道的眉山人,多年来,刘茂林致力于用精湛的木刻技艺,传播东坡诗书文化。
 
  “匾联木刻技艺不只属于我们家,它还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刘茂林说,“如今,传统技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我正在将这项技艺申报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项目,争取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它。”
 
  精湛技艺代代传承
 
  如果要追溯刘氏匾联木刻技艺的源头,得从刘茂林的祖父刘天缘说起,刘天缘在祖传木刻技艺的基础上,发展形成了刘氏匾联木刻技艺。民国时期,刘天缘在下西街开设“天缘号”匾联木刻铺,因木刻技艺精湛,刘天缘远近闻名,被亲切地称为“眉州刘一刀”,如今,“刘一刀”的名号由刘茂林继承,本地人大多只知“刘一刀”,不识刘茂林。
 
  出生于木刻世家,刘茂林从小就看祖父和父亲雕刻,各种木料到了他们的手上,都会乖乖听话,被镌刻上字体各异的文字。在那时候的刘茂林心里,祖父和父亲拥有世界上最神奇的手。
 
  刘茂林七八岁的时候,父亲就开始教他认识各种木料,打好学习木刻的基础。接下来,父亲开始传授刘茂林书法知识,木刻师虽然不是书法家,但多多少少要懂一点书法,这样才能摸清楚书写者的下笔走势、收笔位置,从而将书写者的作品原汁原味地呈现出来。
 
  为了更好地传承家族技艺,自刘茂林学艺起,父亲始终就在他身边,督促他提升木刻水平。十六七岁时,刘茂林具备了独立雕刻匾联的能力,但父亲仍要在他身边指导,直到他三十岁,父亲才真正放开手。
 
  从父亲那里学到的木刻技艺,刘茂林传授给了儿子刘文豪。“文豪比我当年能干,今年他三十岁,不论是技法的掌握,还是雕刻的速度,都比当年的我强。”刘茂林骄傲地说。
 
  因热爱坚守传统技艺
 
  打磨、上灰、刮灰、磨砂、拓字、打刀路……,刘茂林对这一套传统木刻技艺的步骤再熟悉不过,他倍加珍惜这门从祖父那里传承下来的手艺,他将近50年的光阴都献给了匾联木刻技艺,早已将其融入了自己的生活。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技艺受到冲击。为了谋生,刘茂林也要做商业匾,但他始终专注于传统匾联木刻技艺的传承和保护。2009年,他将此项技艺申请了东坡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年,他又将其申报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机器雕刻的匾额无法达到传统技法的水平,对于书法精、气、神的表达明显不足,缺乏灵动之感。”刘茂林介绍到,“现在,我还坚持用传统土漆,虽然这种技法复杂、耗时,但是其古朴、经久耐用的特点,是现代产品无法比拟的。”刘茂林说。
 
  刘茂林常年握刀雕刻,在他的中指上,有两块厚厚的老茧,在他看来,木刻师手上的老茧标志着经验的积累。他用于雕刻的刀具多达50多把,有圆口刀、细口刀、平铲刀……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刀具往往让外行人看得眼花缭乱。当他雕刻的时候,这些刀具被他握在手里,在木料上运行自如,刻绘出精美绝伦的作品。
 
  手中刻刀传三苏文化
 
  最令刘茂林骄傲的是,从他祖父刘天缘开始,刘氏匾联木刻技艺参与了三苏祠匾联的历次制作、整修、维护。
 
  “4.20”芦山地震后,三苏祠的古建筑群受到严重损害,我市对三苏祠展开了为期两年的维修工作。在这次大维修中,刘茂林承担了匾联的制作、修复工作。在修复时,三苏祠南大门、西大门上的匾额沿用老料,刘茂林凭借高超的木刻技艺,对其进行整修,让其重新焕发光彩。披风榭是三苏祠内的重要景点,对披风榭匾额楹联的修复、雕刻,刘茂林总是精益求精。
 
  “我们眉山自古就有诗书城的美称,三苏文化更是我们眉山人的骄傲。”出于对苏东坡的喜爱,刘茂林制作了许多苏东坡诗词的拓片,深受人们喜爱,甚至流传到了东南亚的一些国家。“木刻技艺是诗书的重要载体,能用自己的技艺,将苏东坡的诗词、绘画表现出来,受到大家的喜爱,我很开心。”刘茂林说。
 
  【作品欣赏】


 
  “大江东去”牌匾:刘茂林20多年前创作,生于斯长于斯,刘茂林对家乡眉山感情深厚,家乡的大文豪苏东坡更是他的骄傲,他深深热爱着三苏文化,于是,刘茂林根据苏东坡的真迹,亲自操刀,雕刻了这幅作品。

 
  “梅兰竹菊”牌匾:作品形象选自苏东坡的梅兰竹菊图,每块作品上配有苏东坡的的诗句,作品选材楠木,配色端庄、古朴。
 
      “木刻堂”牌匾:“木刻堂”三个字技法各异,集合了阴刻、阳刻,体现了刘茂林的高超技艺。
 

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蜀ICP备09029749号-1 眉公网备:5114000200001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川)字第115号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敬请告知!网友在本站发布的信息与本站无关或者不代表本站观点。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80003 联系电话:38166855 邮箱:msxwwb@163.com

川网公安备 51140202000199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