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来源:眉山网
更新时间:2016-12-15 08:06:24
责任编辑:
余静 眉山网记者 陈燕利
提到农业,一般人想到的是单一的种植业、养殖业等,而传统农业带来的经济效益低、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已不适宜现代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发展要求。生态循环农业作为“科技兴农”的一项重要措施,目前已打破传统形式的限制,走向多元发展的方向。
本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洪雅县整合涉农项目,以“生态循环、节能低碳、科技高效”的现代农业发展理念,在中保镇平乐村建设“四网结合”(田网、路网、管网、渠网)循环农业示范园区,短短两年,园区规模达到万亩,带动了当地村民增收致富。
环境好效益好
31家业主入驻园区
12月12日,在循环农业示范园区的非洲菊种植区,大棚里色彩缤纷的花朵吸引不少游客观赏购买。
这片48亩的土地是一位成都业主流转的,主要用来种植非洲菊和香水玫瑰。该业主于今年4月入驻,5月份规模种植,9月份开始售卖,产品销往雅安、乐山、成都等地。
“花还在地里就被订完了。村民散步时都喜欢到这里玩一会儿;很多外地游客经过,都会停下车子观赏一阵。”技术管理员王师傅说,种植花卉,环境好效益也好。
据悉,园区于2015年4月和2016年4月引进了两批投资者,大小业主共31家,平均每个业主流转土地300亩。是什么吸引了这些来自内江、成都等地甚至台湾的业主前来投资?
“园区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优质的服务,都是他们前来投资的因素。”中保镇相关负责人说,园区合理规范布局,建设了机耕道和田间耕作道,每个田块至少有一面靠路、每个田块都实现农业机械直达。不仅如此,园区4.5米宽纵横交错的生产主干道长达50公里,方便大型农机具生产作业和农产品运输,加上完善的沟渠网络,为实现农业机械化和土地成功流转奠定基础。
目前,园区内土地流转率达95%,主要种植蔬菜、果树以及花卉等。
“三位一体”种养模式
串起生态循环链
走过花棚区,记者远远地看见一名村民拿着一根管子向田里喷洒东西。“这是农户在使用沼液输送管道进行施肥。”园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园区内每隔100米便设有有机肥沼液输送管道接口,沼液是附近牧场的动物粪便经沼化处理后,以全密闭、全运行的方式送到田间地头,农民可以随时取用,真正实现“畜—沼—田”三位一体种养循环利用模式。
51岁的刘芝香和几名村民一起移栽莴笋苗。去年9月,她到园区蔬菜地里务工,一年下来,收入上万元,因为离家近,既挣了钱又照顾了家。“自家的土地都流转出去了,儿子媳妇外出务工,我和老伴给业主管理蔬菜,全家年收入是原来种粮食的好几倍,而且不操心,我很满意。”一说起现在的生活,刘芝香一脸的笑容。
“近年来,中保镇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坚持走绿色发展、循环农业之路,持续推进蔬菜产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以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效果明显。”该负责人说,园区覆盖2000余户农户,全年有近3000名村民在园区务工。
如今,园区正如火如荼地加紧建设,2016年新规划的3000亩高标准农田正在进行土地平整,计划在2017年4月前完成。
“预计到2018年,中保镇将建成近2万亩集旅游观光、体验采摘、特色种养于一体的循环农业示范园区,引领群众致富,为洪雅农业续写新的篇章。”该负责人表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