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来源:
更新时间:2017-03-14 16:58:22
责任编辑:
钟素英正绑枝条。
眉山网记者 卫琳霞 文/图
近日,彭山区观音镇观音村一片葡萄园里,42岁的钟素英正和丈夫一起绑枝条。
去年9月份,钟素英两口子用自家位于果园村的28亩土地经营权证做抵押,从商业银行彭山分行贷款30万元,在同镇观音村流转了54亩土地扩大种植规模,后期又用流转的土地再次从银行贷款30万元,用于引进新品种葡萄苗子和后期经营投入,至此,她多年来想要扩大葡萄园种植规模的心愿终于得到了圆满。
“第一年在果园村流转了十多亩土地,赚了二十四万,我就觉得这个事有干头,”钟素英告诉记者,其实早在三年前,一家子种植葡萄第二年,她就有了扩大规模种植的想法。在那之前,她和丈夫分别在外打工,一年到头能积攒几万块,但家里三个老人,外加两个孩子,这点收入也只能维持生活的正常开支。后来,在亲友的帮助下,她和丈夫从老家资中来到彭山果园村承包土地种植葡萄,第一年的收入就让他们尝到了甜头。“以前一年忙到头日子也过得紧巴巴的,一家人还天各一方,在这儿忙活大半年,辛苦是辛苦点,但是回报也真的很丰厚,”钟素英说。
此后,当葡萄园的一切上了轨道,她就和丈夫商量着扩大种植规模。然而,由于前期投入向亲友借了不少钱,自家又没有别的资产能够向银行抵押贷款,一家子的扩种梦一度被滞后了。
去年8月,听说观音村有人要把自家的葡萄园流转出来,钟素英和丈夫先后前往看了许多次。54亩的果园地理位置很好,基础设施也不错,就是需要投入的资金让她犯了难,如果把这几年赚的钱都拿出来流转土地,后期投入肯定无法进行,一家人的生活也要受影响,但要放弃这样好的机会,她又心有不甘。连续几个晚上,钟素英和丈夫都是辗转难眠。
而恰在这时,钟素英得知了能够以土地经营权向银行抵押贷款的消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她在当地农交中心办理了土地经营权,又向相关方面提出贷款申请。几个星期后,钟素英就收到了银行发下的30万贷款。她迅速流转了之前看中的果园,并以流转土地再次向银行贷款30万,解决了后期资金投入问题。
“看枝桠生长的态势,今年两个果园收入破百万是没得问题了,”一边绑枝蔓,钟素英干劲十足的说,“前几年哪想过有这么好的收入,多亏了试点的好政策,发展不愁资金,我们农民也更有底气去拼搏!”
当前,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速度明显加快,各地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然而,如何盘活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这两权存量资产,却让许多农民犯了愁。为解决两权融资变现难的法律障碍,2015年底,全国人大通过授权232个试点地区允许农村以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59个试点地区允许以农民住房财产抵押贷款。在试点地区,调整了相关法律关于“两权”不得抵押的规定。作为试点之一,彭山也开始了改革政策的大力推广。
“通过农村两权抵押贷款,有利于盘活农村的资源、资金和资产,增加农业中长期和规模化经营的资金投入,”中国人民银行彭山区支行副行长魏丹波介绍,而新政试点,土地经营权可以与大棚、林权、水面等等组合,充分满足农民的资金需求,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
和钟素英一样,彭山区果有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经营者赵德华也在去年7月以自己的850亩土地经营权作担保,向彭山区农村信用社申请贷款450万元发展订单农业。
两年前,赵德华和成都一家公司合作,引进了以色列特有品种莎斯塔金、金块进行大规模种植。由于果树属于专利晚熟品种,前期投入巨大,于是,赵德华以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解了自己的燃眉之急。
“现在果园里正在修建滴灌站,接下来还要安监控系统,”赵德华笑说,“贷款下来,今后三年的投入都不担心会出现资金短缺问题,我是越干越有底气!”
据了解,承担改革试点任务以来,彭山区坚持问题导向工作思路,采取行政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坚持把规范化、便利化作为改革试点的重要目标之一,着力探索创建一套借贷双方高效对接、业务办理方便快捷的“两权”抵押贷款办理流程。截至目前,全区参改银行7家,推出产品14个,发放农地贷款293笔、1.63亿元,发放农房贷款9笔、65万元。
“从统计数据来看,已发放的302笔农村‘两权’抵押贷款,最小金额10万元,最大金额3000万元,平均每笔54万元,处于合理需求区间,且贷款笔数和金额都呈逐月上升态势,”彭山区农村改革办公室副主任王志平介绍,改革为农民带去了实实在在的效益,也促使彭山区金融和现代农业更加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可持续发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