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
  • 站内

当前位置:

眉山新闻网

>

新闻

>

政务要闻

3·15将至 请理性消费擦亮眼

新闻来源:眉山网      

更新时间:2016-03-13 10:20:18      

责任编辑:


眉山网记者 余毅
 
还有两天,就是“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随着近年来消费者维权意识的提高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消费环境不断改善,然而,随着旧的消费生态发生变化,在新的消费生态中,生产者、监管者、消费者三者的关系更为复杂,一些新的消费问题也产生了。
 
在此,本期眉州·城事特别整理了一些常见的消费投诉案例或现象,为广大市民明明白白消费提个醒、支个招。当然,消费维权不止停留在“3·15”,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同时,我们呼唤一种安全便利、公平竞争、诚信守法的消费新生态。
 
办预付卡小心被“卡”住
 
【案例】去年年底,市民陈女士在城区某美发店烫头发。在店员的热情推荐下,陈女士预存300元办了张会员卡。“他们实在太热情,办张会员卡也方便,每次洗头还能享受会员价。”陈女士说。上个月,陈女士想和朋友一起去护理一下头发,谁知该理发店却大门紧闭。“刚开始我也没在意,以为是老板家里有事,临时关门。”陈女士说,之后她又去了两次,可店铺的大门依然紧闭。陈女士便拨打当初给自己办卡店员的电话,但始终无法接通。
 
【提醒】预存消费是近年兴起的一种商业营销手段,广泛应用于美容、保健、餐饮、家政服务、商场超市等领域。对此,市消协工作人员提醒,预存消费多无正规合同,约束力难有保证,是消协投诉的“重灾区”。市民在进行预存消费时应注意查看商家是否具有营业执照等相关合法经营资质,对规模较小、经营管理状况不佳、未能证明其合法经营的商家要慎重选择;认真阅读预存消费的相关规则,每次预存现金不宜过多;在预存消费时应留存正式发票或消费合同等有力凭证,以便维权。
 
当心低价手机背后的“猫腻”
 
【案例】春节前,市民王先生在城区某手机店以4000元的价格购买了某品牌手机。在使用过程中,王先生发现通话质量有时不清晰。商家表示,可能是网络信号问题。由于当时王先生在较偏远的山区工作,也就信了商家的解释。谁知一个多月后,王先生回到城区使用手机,发现依然存在通话不清晰的情况。于是他将手机送到该品牌手机售后服务中心检查时,被工作人员告知,手机曾被私自拆过,检测无法通过,无法保修。
 
王先生表示,购买时他曾对手机的价格有过怀疑,但因为价格便宜,还是抱着侥幸心理买下了。现在被证实自己买到了翻新机,王先生说这个教训很深刻。
 
【提醒】消协工作人员提醒,购买手机时,要谨防以旧充新,一定要当着销售人员的面对新手机进行仔细查验,包括手机外观是否完好,包装内是否有保修卡提供,商家是否开具正规的发票作为保修凭证。同时,仔细核对手机的IMEI串号,看机身下方或电池舱里的“手机串号”号是否和外包装上、发票上的一致。对与市场价格悬殊较大的手机,应谨慎购买。
 
网购、电视购物留神“货不对板”
 
【案例】3月初,家住城区文定街的何女士花了近1000元购买了一台食物料理机。签收后何女士发现该机器和卖家描述的相差太多,便要求退货。“虽然料理机的杯子是不锈钢,可非常劣质,一看就是两三百元的商品。”但卖家却百般推诿,一定要何女士试用了才决定是否退货。而何女士在买家评论中发现,一些买家正是因为使用过机器,所以被拒绝退货。于是,何女士坚持不试用退货,并表示如果不退货将申请通过客服解决。卖家这才同意退货,并要求申请退款金额要扣除60元钱的邮费、包装费。
 
周女士通过电视购物,以399元购买了一套节目中宣称是纯棉四件套的床品。收到货后,周女士发现床品包装的材质标注为再生纤维。周女士电话联系商家要求退款,商家却没有回音。
 
【提醒】消协工作人员提醒,消费者在网上购物或电视购物时,要查看商家是否有合法的工商营业执照,同时一定要详细了解所购买的商品信息、商品质量等内容,仔细查看消费者对商品的购买评价,选择信誉较好的商家购买。购买时,应向商家索要发票等交易凭证并保存,以备在遇到纠纷时进行举证维权。到货后,消费者要当场验货,看商品是否与广告介绍的相符,保修卡、发票等票据是否齐全。
 
警惕保健品消费陷阱
 
【案例】家住城区环湖路的曾女士说,住在青神老家的父亲,自从几年前生过一次大病后就特别注重养生。前几天,父亲打电话给她,让她去指定的药店买一种药,现在正在进行“买五送一”促销,很划算。在医院工作的朋友告诉曾女士,她父亲让她买的只是保健品,不是药品。曾女士劝父亲,但父亲却说自己买的药是在电视台播出过广告的,不会有假。“老人们也不会注意去分辨保健品和药品,看到宣传广告做得好,他们就信了,子女劝也劝不听。”曾女士无奈地说,商家推销保健品手段多样,通过“赠药”、免费体检、到“专家讲座”等夸大宣传,使得保健品摇身一变,成了治疗顽疾的“灵丹妙药”。
 
【提醒】消协工作人员提醒,食品药品安全关系到公众生命健康权益的维护和保障,将保健品宣传成药品“以食代药”蒙骗消费者,使消费者的权益受到损害的同时,也可能贻误消费者的治疗时机。近年来,药品保健品消费成为老年消费群体上当受骗的重灾区,提醒老年消费者不要轻信广告宣传、各类噱头,不要盲目接受外来推销的产品,若有需要应到正规医院听取医生建议。如果发现违法生产经营保健食品的,消费者可及时向当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举报或向消协投诉。

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蜀ICP备09029749号-1 眉公网备:5114000200001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川)字第115号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敬请告知!网友在本站发布的信息与本站无关或者不代表本站观点。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80003 联系电话:38166855 邮箱:msxwwb@163.com

川网公安备 51140202000199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