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网记者 卫琳霞 文/图

PM10、PM2.5、SO2、NO2比去年同期分别下降12.9%、17.9%、19.7%、5.9%……今年以来,我市突出机制建设,多措并举,下大力气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了显著实效。其中,通过精心安排部署,创新工作机制,探索秸秆出路,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工作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部署】
早谋划强组织 层层压实责任
每年春耕和秋收时节,往往是秸秆焚烧的高发期。今年伊始,我市就提前谋划,将准备工作做到前头。
3月9日,印发《关于农作物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的意见》,明确各部门各单位职责,建立完善了“四包”(区县领导包片区、部门领导包乡镇、乡镇领导包村组、村组领导包田块)工作机制、信息报送机制、考核与责任追究机制。3月11日,市政府召开专题会议,对全市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工作作出全面、深入、细致的安排部署。各区县政府迅速贯彻会议精神,陆续于3月底至4月上旬召开了专题工作会议。
随后,各区县人民政府层层将禁烧责任落实到人,具体到田块。专题禁烧会逐级下沉到基层,由乡镇分别召开村组会和党小组会后,村召开坝坝会,组再召开户主会,逐户签订告知书、承诺书,向农户讲明全域全年禁烧的要求和焚烧的后果;党政“一把手”严格要求同责同抓;负责领导分别到乡镇,指导召开工作部署会,压实工作责任……一场以不见火光、不见烟雾、不见黑斑的“三个不见”全域禁烧为目标的战斗在眉山各个田间地块轰轰烈烈地掀起了。
【执法】
创新理念强化监管 全天候严防死守
要将秸秆禁烧工作部署落实到位,各区县人民政府不断创新执法理念,看死盯牢,坚决处罚焚烧行为。
“今年,我们采取‘晚上查火光、白天点黑斑’的监管执法方式,除追究土地承包人的行政责任,还要对田块的禁烧责任人问责。”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各区县严厉处置“第一把火”,形成禁烧的震慑效应。对于露天焚烧,采取行政处罚和村规民约相结合,遏制苗头。同时,以“白+黑”、“5+2”的巡查方式,有效消除部分村民晚上偷烧的侥幸心理,增强乡镇村组的监管责任意识。
与此同时,为加大巡查力度,东坡区富牛镇和复盛乡各投入1万元,购置无人机,通过技防加人防,有效推进秸秆禁烧工作;彭山区巡查执法组、公安派出所、乡镇机关干部、村(社区)组干部、党员全部上阵,24小时加密巡查和督查;青神县村一级成立禁烧志愿者队伍,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全天候、高频率的巡查……
【探索利用】
从无处堆放到变废为宝
加强农作物秸秆禁烧管理,除了禁烧,如何利用才是问题关键。
今年以来,东坡区采取分户利用与集中利用相结合,推进秸秆粉碎旋耕还田、田边地角堆沤还田、集中堆沤腐熟还田、秸秆还园;青神县依托百事康生物科技公司,推广“秆-槽-肥”模式,用有机肥向农户兑换回收农户秸秆,生产有机肥;仁寿县在重点区域落实了秸秆粉碎还田示范点;洪雅县利用凯迪生物发电和百事康洪雅分公司开展综合利用;丹棱县利用本土有机肥生产企业,集中消纳和综合利用秸秆生产有机肥;彭山区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葡萄、柑橘等生态观光农业,从根本上减少秸秆产生量。
与此同时,积极探索建立秸秆综合利用的扶持机制、激励机制和运行机制。东坡区根据综合利用的面积与成效,按照30—50元/亩标准对各乡镇补助工作经费,按照500元/亩标准对企业租地补贴;仁寿县安排500万元资金,分村组补贴秸秆收集、转运、临时堆放以及有机肥和生物质燃料生产等。
“我们会在继续保持高压监管态势的同时,加大综合利用产业的市场培育,真正形成政府规划引导、市场导向、企业主体、农户参与的长效机制。”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将通过深入推进秸秆综合利用,“让天空蓝在眉山常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