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
  • 站内

当前位置:

眉山新闻网

>

新闻

>

政务要闻

洪雅致富经:山沟沟里的猕猴桃熟了

新闻来源:      

更新时间:2016-09-02 10:02:27      

责任编辑:


  

李玉兰(右)向客商介绍生态猕猴桃。

       朱小根 眉山网记者 李勇军 文/图

  洪雅县柳江镇叶塆村的李玉兰在该村五组承包了30亩猕猴桃园。白露前后,她为即将到来的猕猴桃收获期而忙碌着。在这片平均海拔900多米的川西南山沟沟里,猕猴桃种植已近二十年的时间。毛茸茸、圆溜溜的猕猴桃,扎堆长着,果香四溢。

  用心培育,大山里种出生态猕猴桃

  8月25日上午,记者随一群游客来到柳江镇叶塆村五组,李玉兰的猕猴桃园就坐落在这里。

  乡村公路在离果园1公里处就没有再延伸了,沿着一条踩得油光的林间小道,爬上该村的李湾山坡,迎面可见一大片阶梯状的绿色猕猴桃基地。一个个由条石或电线杆子依次排开的平顶架,沿坡搭建。架上,藤蔓迎风舒展,一只只毛茸茸的猕猴桃,倒挂着,密密匝匝,在这个成熟的季节里格外诱人。

  “咔嚓、咔嚓、咔嚓……”剪刀声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原来,这是李玉兰在修剪猕猴桃园里的枝条,一边劳作,一边聊起了这个果场的由来。

  “2002年,我的爱人从西藏部队退伍返乡回到村里,将部队留下的积蓄,把村里80年代末种下的30亩集体猕猴桃果场承包下来,发展水果种植业。经过村委会和生产小组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协商,我们达成并签订了40年的承包协议。” 李玉兰介绍,为了种好猕猴桃,夫妻俩一起前往四川农业大学果树系请教猕猴桃种植专家,回到村里将整个果园进行了土壤培育,再进行猕猴桃的树种改良。

  夫妻俩靠着山里人特有的勤劳,加上虚心请教,善于钻研,他们很快掌握了施肥、防治病虫害技术。从2010年开始,猕猴桃的亩产量均在1000公斤左右,市场平均价格保持在10元每公斤,年产值14万元。除在柳江古镇等地的定点销售外,李玉兰还拥有了很大一部分来自成都、乐山、眉山的老买主,猕猴桃成熟时,买主们便纷纷驾车到果场自己采摘。

搭讪深处的泥猴桃。

  受困遇阻,成就种植业的老实人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就在夫妻两将看到希望和迎来收获的时候,2011年,李玉兰的爱人却因常年积劳成疾最终病倒了,为了给爱人治病,李玉兰花光了家里多年的积蓄,然而丈夫的病却并没有好起来。临终前,丈夫再三嘱咐李玉兰,无论遇到多的困难,一定要继续把猕猴桃果园管理好、发展好,有能力时一定要带领乡亲扩大种植规模共同致富,一定要把每年的租金提前备好并及时上交给村委会……

  2015年9月,李玉兰的猕猴桃园终于迎来了盛产,这也吸引着长期以来从事水果批发的经纪人提前下单订购。而这样的情景,却让部分别有用心的村民起了歪念。就在猕猴桃即将采摘的时候,发生了很不愉快的偷盗哄抢事件,造成整个果场经济损失十余万元,李玉兰和家人看在眼里,痛在心里。

  很快该事件就得到了镇政府和村两委的高度关注,并派出专人协调解决,部分农户也意识到错误的危害性和严重性,纷纷前来退还猕猴桃和赔礼道歉,善良的李玉兰原谅了乡亲们的过失,也换来了叶塆村昔日的邻里和谐。

山沟沟里的猕猴桃熟了

  心怀乡里,发展特色种植奔小康

  在山沟沟里种植“绿心”猕猴桃,靠的不仅仅是勤劳,关键还得具备管理技术,如今一株株猕猴桃树枝繁叶茂,诱人的果实坠满枝头。

  致富不忘众乡亲。随着收入的逐步增长,李玉兰想的更多的是周围乡亲。“一样的土质,一样的气候,一样的条件,我能做到,乡亲们也能够做到。” 李玉兰准备用她这十多年总结的猕猴桃种植经验与乡亲们一起分享,一起种植猕猴桃。叶塆村是山多地少,为了节约宝贵的土地资源,李玉兰又想出办法,在山坡的乱石丛中种植中草药“石斛”和“白芨”,李玉兰并将家族特有的中草药种植技术与周边村民一起分享,带领大家一起发展特色种植,增加山区农民的经济收入。

  “城里游客节假日都喜欢往柳江古镇跑,游山玩水后再品尝一顿我们叶塆村的乡村美食,吃饱喝足后还不忘带上我们生态果园的猕猴桃。” 李玉兰表示,目前叶塆村乡村旅游已经开始“萌芽”,她要带领乡亲们种好猕猴桃,为乡村旅游打下基础,带动更多农户走上发家致富路。

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蜀ICP备09029749号-1 眉公网备:5114000200001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川)字第115号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敬请告知!网友在本站发布的信息与本站无关或者不代表本站观点。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80003 联系电话:38166855 邮箱:msxwwb@163.com

川网公安备 51140202000199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