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
  • 站内

当前位置:

眉山新闻网

>

新闻

>

眉山新闻

眉山:村美民富文化兴 乡村振兴正当时

新闻来源:眉山网      

更新时间:2019-06-09 11:20:26      

责任编辑:罗思源


  村美民富文化兴 乡村振兴正当时

  ——写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历史村镇的未来”国际会议在眉山召开之际

  眉山网记者 陈燕利

  六月的眉州大地,处处升腾着生机与活力。田野里生机勃勃,果蔬大棚孕育希望,荒地上建起休闲公园,农家院里欢声笑语,一个个景区村庄喜迎宾客……行走在我市乡村,这样的场景比比皆是。

  农业强不强、农民富不富、农村美不美,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为解决“三农”问题绘就了一幅新的发展蓝图,为新时代“三农”发展指明了具体路径。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潮中,作为一个农业大市,眉山如何完成这一时代课题?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跨越发展。对于全市农村工作,我市早已划定了路线图和奋斗目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着力打造有产业、有颜值、有底蕴、有秩序、有保障、有活力的“六有”新乡村,奋力建设都市现代绿色农业强市。按照这个路径,我市探索出了一条独具眉山特色的乡村振兴发展道路,推动“三农”工作迈上了新台阶。数据显示:2018年,我市第一产业增加值186.5亿元,增长3.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9%,达到16563元,总量连续9年居全省第四位。

  乡村振兴永远在路上。如今的眉山,在砥砺奋进中,一幅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的乡村新图景愈加清晰。

  高标推动

  打造产业兴旺的现代农业

  6月1日,在位于岷江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彭山区域内的果怡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葡萄种植基地,只见成片的白色钢架大棚内,一行行葡萄藤架整齐排开,几名工人正在架间对葡萄进行日常管理。通过棚内全覆盖式的气象观测仪、温控系统和水肥一体化滴灌系统等设备,管理人员可随时进行环境调控,让园内30余种葡萄分别处于最为适宜的生长环境,从而保证果实品质。

  “从刚开始的十余亩葡萄,扩展到现在年产值超过500万元的标准化葡萄种植基地,我们的发展离不开园区的扶持培育。”该公司负责人杨志明介绍,从一开始的用地扶持,到壮大发展过程中获得的融资和贴息,以及购置设备引进技术享受的补贴,政府给予了极大的助力。同时,该公司也发挥出了相应的带动作用,除解决周边60余名群众就业问题外,基地内还设有30亩技术试验园,专门用于先进种管技术示范推广,通过提供技术支持等形式,带动了片区农户合作发展标准化葡萄种植2000余亩,每年可产出各类精品葡萄上百万公斤,实现了周边村民增收致富。

  在岷江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彭山区域内,像果怡农业这样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还有近200家。区域内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百花齐放,家庭农场组团发展的同时,直接促进了当地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通过培育优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园区有效实现了以点带面区域农业转型升级、农民增收致富。

  乡村振兴,产业是支撑。近年来,我市始终把发展农村经济摆在首位,积极调优农业产业结构,大力推动农村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引领下,确立“三园区五基地”都市现代绿色农业产业格局,全力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特色产业基地培育,不断加快都市现代绿色农业强市建设。

  调结构、增绿色、提效益,在“高标”推动下,眉山农业产业硕果累累:目前,全市培育出全国领先特色优势产业2个、全省领先特色优势产业6个,“味在眉山”千亿食品产业实现年销售收入839.5亿元,创建中国农副产品之乡13个、地标产品20多个,眉山成为“中国特色农副产品之乡”和地标产品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同时,培育家庭农场4156家,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137家、国家级龙头企业4家。眉山新型经营主体发展“521”体系经验全省推广,农业产业化水平全省领先。

  示范引领

  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

  6月4日,走进丹棱县丹棱镇龙鹄村,空气清新、村道整洁、河流清澈,家家户户门前都摆放着分类垃圾桶。在道路两旁,每隔一段距离就能见到按统一标准修建的垃圾联户定点倾倒池、联组分类减量池,在村道路一端,则建有村垃圾收集站。

  “为了改善人居环境,我们村通过村民对垃圾初步分类,每人每月交一元钱的垃圾清运费,公开招标垃圾清运承包人,并采用‘两次分类、源头减量,市场运作、三方监督’的办法,有效解决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难题。”龙鹄村党支部书记罗朝运表示。

  同样的,位于洪雅县止戈镇的青杠坪村近年来累计投入上千万元,重点实施了一批改善民生、改善生态环境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着力打造庭院、房屋周边景观,实现了“一户一风景、一村一画卷”。为解决污水处理的难题,丹棱县顺龙乡幸福村在村民屋前安装净化槽,利用微生物降解水中污染物,自动处理生活污水,全村污水收集处理率达90%以上……

  其实,在眉山,龙鹄村、青杠坪村、幸福村等只是全市全域提升乡村环境的一个缩影。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村容村貌既是美丽乡村的外在表现,也是农村文明程度的直观反映。近年来,我市扎实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积极构建农业绿色生产制度、扎实开展环境整治提升工程为着力点,在全域范围内全力打造宜居宜业美丽新乡村。

  通过一系列扎实举措,我市农村人居环境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目前,已累计建成幸福美丽新村954个、中国传统村落3个、四川省传统村落9个,成功创建省级“四好村”221个、省级环境优美示范村庄225个、34个村庄被评为全国首批绿色村庄。丹棱县梅湾村被评为全国美丽乡村,洪雅县七里村入选四川集体经济十强村。

  “2019年,我们将全力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这场乡村振兴第一仗,扎实推进村容村貌提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厕所革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乡风文明提升‘六大行动’,努力打造‘有颜值’的新乡村。”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力争今年全市农村生活垃圾处置率达93%、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达70%、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78%、县级以上文明村覆盖率达55%以上,建成“美丽宜居乡村”达标村300个。

  文化支撑

  焕发乡村发展新活力

  翻开沉甸甸的《万沟村志》,该村封尘几百年的“前世今生”跃然纸上,精美的插图、珍贵的旧照让历史在这一刻变得鲜活。一个小小的村庄,为何要编撰这样一部村志?

  “以前万沟村经济落后、交通闭塞,近几年通过发展茶产业,面貌焕然一新,人均年收入达2万元。”在近日的采访中,青神县西龙镇万沟村相关负责人道出了缘由,经济发展好了的万沟村,精神文明不能“荒芜”,而编撰村志对于传承乡村文脉、集聚地方特色、留住乡愁记忆、繁荣乡村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农村文化的支撑,在物质得到保障的基础上,对精神文化的追求成为必然。”该负责人介绍,为此,该村投入近200万元,新建占地近4000平方米的高标准“1+6”党群服务中心,配套有文化广场、会议室、农家书屋等。此外,村里还组建了文艺骨干队伍、志愿服务队伍,民俗节目表演、采茶能手比赛、白茶产品展示、广场舞邀请赛、亲子运动会、农机培训等活动蓬勃开展。村民告别了麻将桌,跳起了坝坝舞。

  物质逐渐丰裕的乡村,如何增加文化产品供给,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之义。

  乡村振兴,文化先行。近年来,我市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不断推进文化设施标准化、文化服务多元化、文化特色品牌化,铸造起新农村建设的文化灵魂,全力打造农村精神文明家园,让农民在“腰包”鼓起的同时,享受到了更加丰富的精神食粮:全市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128个、村(社区)文化活动室1363个、农家(社区)书屋1363个,广电“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三馆一站”免费开放等均实现了“全覆盖”;“铺天盖地”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全市打造了“东坡大舞台”“陵州大舞台”“竹乡大舞台”“寿乡大舞台”“大雅新农民快乐新农村”“眉山人画眉山”等品牌群众文化活动,每年开展农村群众文化活动2300场次以上,农民群众足不出村就能参与文化活动和享受文化服务;开办市民艺术学校,建立以城带乡联动机制,市、区县文化馆举办农村文艺骨干舞蹈、器乐、摄影、书画等推广培训和艺术普及,全市群众文艺队伍达到1580支,群众文艺骨干人数达到21500人,群众文艺指导员达到760人,培养乡土文化能人达到300名。同时,充分挖掘农村文化资源,打造了丹棱唢呐、青神竹编、洪雅五月台会、复兴锣鼓、仁寿抬工号子等特色乡村文化……如今,在眉山,乡村文化正逐渐成为乡村振兴建设的靓丽名片,乡村发展焕发出新的活力。

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蜀ICP备09029749号-1 眉公网备:5114000200001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川)字第115号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敬请告知!网友在本站发布的信息与本站无关或者不代表本站观点。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80003 联系电话:38166855 邮箱:msxwwb@163.com

川网公安备 51140202000199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