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
  • 站内

当前位置:

眉山新闻网

>

东坡区

>

新闻中心

人文东坡 大美非遗

新闻来源:眉山网      

更新时间:2018-09-23 08:25:50

责任编辑:雷尧


  人文东坡,大美非遗。再现东坡遗风的苏裔苏体书法,惟妙惟肖的钦斋泥塑,精美绝伦的刘氏匾联木刻技艺,旧时味道的东坡园龙眼酥……一项项令人拍案称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历经百年甚至千年的时间洗礼,依然迸发出绚丽的光芒,承载着东坡人民的乡情。


  6月9日是我国第13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地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成果,让广大群众感受非遗魅力,眉山网特推出“人文东坡 大美非遗”特别报道。


  刘氏匾联木刻技艺 传承“刘一刀”


1副本.jpg

  刘茂林在雕刻匾联。


2副本.jpg

  刘茂林雕刻匾联。


  【非遗档案】


  刘氏匾联木刻技艺兴起于清代光绪年间,发展至今,已逾百年。


  当时,眉州木刻师刘天缘经过数年的经验积累,掌握精湛的木刻技艺,继而远近闻名,被亲切地称为“刘一刀”。他将毕生技艺传授给儿子刘凌辉,儿子又传给孙子刘茂林。如今,刘茂林为刘氏匾联木刻技艺第三代传人,并继承了“刘一刀”的名号。刘氏匾联木刻技艺历经百年的创新发展形成了手工刻、土漆、贴金技艺。


  2009年,刘氏匾联木刻技艺被列入东坡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6年,刘氏匾联木刻技艺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作为刘氏匾联木刻技艺第三代传承人,今年58岁的刘茂林已有50余年的匾联木刻经验。1990年,他子承父业,成为刘氏匾联木刻技艺第三代传承人。同年,又成为“三苏祠”的匾联木刻师。


  从事木刻五十余载,他以身为东坡人为傲,致力于以精湛的木刻技艺,传播东坡诗书文化,并将刘氏匾联木刻技艺传承和发扬光大。


  承继祖业 钻研木刻传扬三苏文化


  在刘茂林的木刻堂里,堆放着各种木刻工具、木板和一些木刻成品。其中,仅用于雕刻的刀具就多达50多把,包括圆口刀、细口刀、平铲刀等,刀具大小不一,形状也各异。


  “雕刻时要根据每个字的下笔、收笔、重笔,该雕深的要雕深,该浅则浅。”他说,学习匾联木刻技艺需要不断地琢磨,熟方能生巧。而经过五十余年历练,他已经能娴熟地根据不同字的大小、笔画,采用不同刀具,利用直刀、斜刀、平铲等不同刀法,雕刻出神形兼备的字样。


  出于对苏东坡的喜爱,多年来,刘茂林制作了许多苏东坡诗词的拓片,深受国内外游客的喜爱。而如今漫步三苏祠,也处处可见他的作品:大门顶部的匾额“三苏祠”、门楣的楹联“北宋高文名父子,南州胜迹古祠堂”“克绍箕裘一代文章三父子,堪称楷模千秋万代永馨香”等都是刘茂林的得意之作。


  “木刻技艺是诗书的重要载体,能用自己的技艺,将苏东坡的诗词、绘画表现出来,受到大家的喜爱,我很开心。”他说。


  不忘技艺 坚守传统技艺


  打磨、上灰、刮灰、磨砂、拓字、打刀路……据刘茂林介绍,一块匾联的出炉需要经过20多道工序,每个步骤都是纯手工制作,所以非常慢。“就‘三苏祠’那三个字的匾联,我连续用了三个多月才完成。”他说。


  五十多年来,刘茂林始终专注于传统匾联木刻技艺的传承和保护,至今仍坚持用传统土漆雕刻,后又创新发展形成了手工刻、土漆、贴金技艺。“虽然手工技法复杂、耗时,但是其古朴、经久耐用的特点,是现代产品无法比拟的。”在他看来,每件拿来雕刻的作品都是精品,在雕刻时,唯有尽可能地原貌展现书法的精气神,才能对得起书法家的艺术。


  “匾联木刻技艺不只属于我们家,它还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刘茂林说,目前,自己正慢慢将手艺传给儿子和徒弟,并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学习这项技艺,弘扬三苏文化。

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蜀ICP备09029749号-1 眉公网备:5114000200001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川)字第115号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敬请告知!网友在本站发布的信息与本站无关或者不代表本站观点。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80003 联系电话:38166855 邮箱:msxwwb@163.com

川网公安备 51140202000199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