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来源:眉山网
更新时间:2016-10-16 09:20:47
责任编辑:
陈多林硕果累累。
上世纪80年代初,陈多林和同事们去乡下收集民间素材。(中间拿录音机的是陈多林)。
珍贵老照片记录着陈多林挖掘民间文学的岁月。
陈多林的荣誉证书。
眉山网记者 张玉 文/图
陈多林是土生土长的东坡区人,今年66岁的他有着随和的笑容,依旧充满了活力,他的人生字典里最重要的两个词是“认真”“责任”。这两个词贯穿陈多林的一生,让他养成了“干一行、爱一行”的特性。
陈多林原本是一名数学老师,后来跨界写小说、散文,继而成为原眉山县文化馆的一名工作人员,每项工作都干得很出色。难能可贵的是,陈多林对眉山地方文化挖掘充满了责任感,这不仅让他在参加工作时努力挖掘民间文学,更让他在退休后致力于东坡区地方文化挖掘。
转身遇到爱 误打误撞与文学结缘
说到与文学的结缘,陈多林开心地说,这一切是从一个鼓励开始的。原来,上个世纪80年代,他是原眉山县永寿中学的一名数学老师,对写作并不在行,但经常写一些文艺小品,代表学校参加演出。一次偶然的机会,时任眉山县文化馆馆长的徐康看了他的表演之后,鼓励他尝试写小说。
“写小说并不难,就写你的身边人和身边事。”直到现在,陈多林还清晰地记得,当时徐康讲解的写作技巧,怀着试试看的心理,不久,他根据自身的教学经历写了《一根火柴》这篇文章。文章虽然写好了,但陈多林并不自信,不敢将文章给徐康看,想着投给外地的杂志社,即使选不上,旁人也不会知道,于是,他将此文投向了《上海少年文艺》。
令陈多林没有想到的是,这篇文章不仅刊登了,还在《上海少年文艺》杂志一年一度的评奖中获得了唯一的散文奖,而文章刊登后引发的连锁反应,更让他第一次感受到文学的无限魅力。“那一期杂志出来之后,学生们成群结队地去买杂志,还非常热情地讨论文章……”陈多林激动地说,这篇文章不仅在本校引起了轰动,更在全国产生了的影响,在很长一段时间,他每天都要收到来自全国各地学生的信件,他也耐心地给学生们回信,一起探讨写作的乐趣。
从此以后,陈多林的文学爱好完全被激发了出来,他经常趁着空余时间写小说、散文,而他投的每一篇稿子都会被录用,他的才华再一次引起了徐康的注意。1984年,陈多林被调入眉山县文化馆工作,从此和地方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
退而不休 深入一线挖掘地方文化
如今,陈多林已经退休了6年了,他的老年生活过得非常惬意,学习了拉二胡、合唱等等,每天都非常忙碌,他却仍然牵挂着眉山的地方文化挖掘。“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很多地方都出现了一样的面孔,但每个区域所处的环境不一样,它们都有特色文化资源……”陈多林说,作为北宋大文豪苏东坡的故里,眉山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除了一少部分文化资源已被挖掘,还有大量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隐藏在乡间,只有将这些特色文化资源挖掘出来,并运用到各个乡镇的城镇化建设之中,各个乡镇才有自身的特色。
2013年,抱着这样的想法,陈多林、李永贤、陈陆云、李茂成四位老人决定深入东坡区的17个乡镇,开始各个乡镇地方文化的挖掘工作。在深入各个乡镇的过程中,四位老人却遇到了很多困难,但他们并不放弃,而是一如既往地坚持了下来,陈多林更是像他年轻时那样,努力而又认真地收集资料。
由于很多乡镇以往并不重视自身文化资源的收集,所以,陈多林必须到各个乡镇去寻找上年纪的老人以及乡镇上爱好民间文化的村民。而他面对的对象又都是八九十岁的老年人,只能断断续续地讲述自己知道的民间故事,他们便不得不多次到各个乡镇进行采集,以得到准确的素材。
功夫不负苦心人,经过了大约两年的努力,在陈多林和其他三位老人的共同努力下,在收集到足够的材料之后,四位老人又分工合作,写作、编辑有关各个乡镇历史文化方面的书籍。看着东坡区的17个乡镇编辑的文化方面书籍,陈多林非常欣慰,他表示还将一如既往走在挖掘眉山文化的道路上,同时也希望有更多年轻人参与其中,一同为弘扬眉山地方文化而努力。
肩负使命 挖掘民间文学三大瑰宝
上世纪80年代初,国家重点工程《民间文学三集成》已经启动,计划用10年时间完成,陈多林调入眉山县文化馆后就负责这项工作。“民间故事、歌谣、谚语,很多是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流传下来的,但时代在变化,知道这些民间文学的老人渐渐老去,如果那些老人去世了,很多民间文学瑰宝也就消失了。”怀揣着崇高的使命感,陈多林做事非常认真,他的脚步踏遍了辖区的每个乡村,寻找能说会唱的人,工作虽然忙碌,他却每天都充满激情。
那段时间,陈多林全身心扑在了民间文学的挖掘工作上,他白天提着录音机收素材,晚上在灯下,在床头、石板上加班加点整理素材;陈多林还发挥了曾经是教师的优势,到辖区很多学校讲解民间文学,激发了学生们的兴趣,发动学生们收集家人、邻居们讲的故事,效果显著。通过这些形式,陈多林收集了上万条民间故事、歌谣、谚语,经过筛选编辑了《中国民间文学集成·眉山县资料集》,获得了国家重点项目工程编辑二等奖,而他本人也获得了全国先进表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