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
  • 站内

当前位置:

眉山新闻网

>

新闻

>

政务要闻

眉山民间艺术亮相第九届中国竹文化节

新闻来源:眉山网      

更新时间:2016-10-16 09:23:54      

责任编辑:



“眉山风采”民间工艺百家精品展现场。

眉山网记者 熊莉 文/图

第九届中国竹文化节从11日至13日,吸引了来自马达加斯加、喀麦隆、厄瓜多尔等国驻华大(公)使,国际竹藤组织成员国代表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代表等国家的官方代表、全国18个产竹省(市、区)和国际国内300余家竹企业等代表参加。在偌大的展厅里,“眉山风采”民间工艺百家精品展很受大家喜爱。这里展出了眉山的竹编、石雕、木雕、泥塑、面塑、火绘、粮食面、铜丝工艺画、景泰蓝、绒线编织、剪纸、十字绣、模型、手指画、叶脉画、传统服饰旗袍等多个工艺品,让来参观的嘉宾眼前一亮,纷纷驻足欣赏、合影留念。

据悉,此次参展的作品都是来自眉山六个区县,民间艺术家也是各有特色,有曾获得国家级最高奖的工艺大师,也有专业院校毕业的大学生、研究生,也有退休干部、教师、工人、农民,还有自由职业者和身残志坚的艺术家,他们怀着对眉山的热爱,对传统工艺的敬仰,用自己灵巧的双手,创作出了100多件优秀作品,此次展览的作品都来源其中。

“这是一个展示眉山民间艺术的舞台,也是一个相互学习交流的平台,这次参展非常成功。”眉山市文联专职副主席顾伶俐介绍,此次展览集中展示了眉山民间艺术的魅力,为眉山的传统技艺传播、传承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传统服饰引关注

旗袍美女穿越而来

外国嘉宾对眉山民间艺术制作的旗袍爱不释手。

“哇——好漂亮的衣服。”伴随着参观嘉宾的一声惊叹,大家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眉山民间艺术旗袍展览。只见几位身着旗袍的美女款款而来,一颦一笑展示着浓浓的传统东方美,让人眼前一亮。

“我们此次参展的作品都以大气雅致为主。”这些旗袍的主人张珊山介绍,旗袍是中国传统服饰,其造型典雅,版型合身,非常能展示女性的优美身材,一直受到女性的追捧。张珊山是一位典型的旗袍控,为此,她研究旗袍、设计旗袍、制作旗袍,希望能把旗袍的传统制作技艺传承、发扬下去。

在展览现场,一共展出了四件旗袍作品,其中《仕女绣》是一件改良作品,它在传统旗袍的基础上,保留立领、修身的造型,创新采用鱼尾裙摆的款式,更具有晚礼服的感觉。《月夜玉兰》则是一件典型的传统旗袍作品,该旗袍采用蓝色重绉制作,蓝色的布料犹如夜空,而美丽的玉兰花就开放在这宁静的蓝色夜空下,暗散芳香。此外,《蝶舞》还创新加入了斗篷设计,旗袍上手绘的蝴蝶栩栩如生,仿佛一群蝴蝶飞舞在一片紫色的薰衣草海洋中,灵动而有气场。《龙凤》则把中国的经典元素黄色、龙、凤展现在了旗袍上,形象逼真的龙凤飞舞在旗袍上,雍容华贵且非常大气。

“非常有幸参加这次竹文化节的展览。”张珊山表示,她将一如既往地把旗袍艺术发扬下去,让更多人了解旗袍,爱上旗袍,让中华民族的传统服饰美传播开来。

精美壁画

沉淀下的厚重历史


武安刚和他创作的壁画。

“这是怎么画出来的,感觉像游了一次敦煌。”一位嘉宾对展览中的壁画很感兴趣,驻足观赏了许久。

在这次展览中,武安刚的壁画也是一大亮点,他是中央美院传统壁画方向的研究生,一直致力于研究和绘制壁画。此次展览,武安刚展出了3件作品,分别是《水月观音》、《普贤菩萨》和《文殊菩萨》,展示的都是敦煌壁画中的经典形象。其绘制精美,做工考究,是对古代工艺、技术和匠人精神的传承和发扬。

武安刚介绍,壁画往往是在墙上绘制,而现在他用纸上绘制来展现墙上的画面感,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工序。武安刚首先要用葛粉或敦煌土在纸上刷底3至5遍,把纸做出墙的感觉。然后就是绘画,武安刚从小学画画,可谓功底深厚,他创新地将西方坦培拉绘画与中国传统绘画相结合,使得画面更具有厚重感。壁画与一般绘画的区别,在于它要在绘好的画面上进行剥落做旧,之后再进行修补,这样一来,壁画看起来就会衔接自然,仿佛从古代穿越而来。

“这次参展的作品展现的是中西文化的交融,是传统与现代工艺的碰撞。”武安刚表示他很感谢此次展览,为他提供了一个舞台,而且看到大家对壁画的认可和喜爱,更坚定了他继续传承壁画工艺的信心。

面塑夫妻

档传承非遗不遗余力


张永军和他的面塑《花开富贵》。

“真是手巧!面粉居然能做出这么精美的东西。”在展览中,一位参观的嘉宾很惊讶,他没有想到眉山也有面塑,而且做得这样漂亮。

面塑,俗称面花、礼馍、花糕、捏面人,是源于山东、山西、北京的中国民间传统艺术之一,以面粉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捏面艺人,根据所需随手取材,在手中几经捏、搓、揉、掀,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裳,顷刻之间,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便脱手而成。如今,面塑艺术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重视,但眉山却鲜有耳闻。

张永军、罗艳霞夫妇就是此次展览中面塑作品的制作者,他们曾经走南闯北做餐饮,从中学到了面粉的各种制作工艺,练就了一双巧手。回到眉山,他们将自己学到的面塑技艺带了回来,并在眉山不断发展。他们这次展出的作品,不仅让外地嘉宾惊叹,连眉山本地人也为之欢欣鼓舞。栩栩如生的孔雀和奔腾的骏马,活灵活现的关公和小牧童,还有厨师与迎宾小姐,虽然都是小摆件,却生动形象,夺人眼球。

张永军介绍,面塑对和面的要求很高,这将决定面塑成品的质量,而如何将脑海中的画面通过面团捏搓出来,又是一门技术活,这个过程最重要的就是心态,慢工出细活。现在,夫妻俩还有意识地培养儿子学习面塑,希望能将面塑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眉山发展传承下去。

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蜀ICP备09029749号-1 眉公网备:5114000200001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川)字第115号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敬请告知!网友在本站发布的信息与本站无关或者不代表本站观点。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80003 联系电话:38166855 邮箱:msxwwb@163.com

川网公安备 51140202000199号

分享到